以中国实增益世界惠的经济学,为什么先进的思想和商品经济有关

除此之外 , 宋代的“草市”也非常发达 , 而且逐渐被常态化 , 这就是北方的“赶集”和南方的“赶墟” 。这一方面与儒家经世治国的最高理想有关 , 另一方面与“官本位”文化有关 。对比于商鞅变法时的“宵禁”、唐代的“画地为牢”以及清代对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扼杀 , 北宋的经济繁荣绝非偶然 。
商品经济为何在宋朝能得到快速地发展?
【以中国实增益世界惠的经济学,为什么先进的思想和商品经济有关】中国重农抑商传统由来已久 , 自先秦时期就“奖耕战”、“抑商贾” , 甚至是到了清代 , 当西方列强已经进入机器大生产时代的时候 , “我大清”却还反其道而行之 , 不仅全面实施“海禁” , 还大肆破坏商品经济 , 继续让老百姓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自给自足 。一、历史上为什么一直“重农抑商”一是“圣人”看不起 。圣人认为 , 人生在世 , 亲情大义才是根本 , 而商人却舍本逐末 , 在买卖之中追逐毫厘之利 , 弄得遍身铜臭 。
所以 , 儒家历来轻商 , 尤其当儒学成为官方之学后 , 商业更被选择性抛弃了 。二是“唯有读书高” 。这一方面与儒家经世治国的最高理想有关 , 另一方面与“官本位”文化有关 。前者层次高一点 , 是为了施展抱负 , 后者层次低一点 , 则是为了满门富贵和光宗耀祖 。三是统治阶级排斥商人 。这一点好理解 , 因为商人脑子活络 , 而且走南闯北 , 见多识广 , 一般不好糊弄 , 统治阶级认为很难管理(其实是怕“愚民政策”对他们不管用) 。
四是利用土地实现对农民的身体禁锢 。对照第三条来理解这一条 , 如果说商业让商人四海为家的话 , 那么小农经济就可以把老百姓牢牢地栓在土地上 , 哪里也去不了 , 遇到事情不懂交流 , 更不会搞串联 。这几点对中国人影响甚大 , 不仅“士农工商”排最末 , 官方从来不给这群人立传(无论是汉武帝的财政部长桑弘羊、明代巨富沈万三 , 还是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 , 读书人看不上之外(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在著名的《报孙会宗书》中明确写到“逐什一之利”为“贾竖之事”) , 就连商人自己也瞧不起自己 , 像清代一直有商人有钱后捐官的现象(“补道台”) 。
二、为什么唯独两宋商业发达(一)宽松的政治、经济环境 。除了先秦 , 皇权专制时代 , 如果说北宋政治环境宽松程度数第二的话 , 那么没人敢说第一 。从一开国 , 太祖赵匡胤就立下了一道类似“国策”的诏令:不杀士大夫 。这一点赵家祖祖辈辈做得都不错 , 别说是犯颜抗上 , 就是大奸大恶也没几个人被砍头 。同样 , 北宋的经济环境也极其宽松 , 虽然谈不上多么鼓励 , 但最起码没有秦汉或者明清那些严厉的规定和处罚 。
这一点不是猜测或者妄言 , 从以下一个突出表现就可以看出 , 即:对以往商业活动限制的打破 。”市“从汉代出现以来 , 到唐代已经有了很大发展 , 像长安城里有了“坊”和“市”的划分 , 即商业区和居民区 。但是 , 这时候的商业活动是有限制的 , 像“坊”、“市”不仅完全隔离、井河不犯 , 而且经营时间也有明确规定 , 一到傍晚 , 商铺关门、居民回家睡觉 , 谁也不能违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