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赏识教育论文,小学教师德育论文

如何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就是多看孩子的优点,少看孩子的缺点!鼓励加表扬式教育方式!比如:“宝贝,这次你比上次进步很大!………”是看到了“进步”,而不是看缺点!“做错不予指责,做对给予掌声!”多夸奖,多鼓励!多看孩子的优点,少看孩子的缺点!接纳并不完美的孩子,并且要观察他的优点提出表扬!让孩子信心满满!很孩子“示弱”,“求助”,都是赏识教育的一部分!比如:“宝贝,能不能帮妈妈一个忙呢?………”,这属于示弱型(赏识教育)能让孩子增强信心,愿意体验,担当责任!个人观点,欢迎指正!喜欢的点赞加关注!谢谢您? 。
赏识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有什么影响?
少说“真棒”,多喊“加油”,“赏识教育”不代表一味地夸奖 。“跑得真快!”;“画得真好!”;“睿睿真棒!”…有时候我真的不太能想明白,为什么无论孩子做了什么事情,我尊敬的父亲大人都能找到一堆理由去夸奖他 。令我头疼的是,在“孩子光环”的加持下,有时我还找不出听起来比较合理的反驳理由 。当然,小时候我也是被这么夸过来的,只是那时总这么夸我的是我妈 。
也可能是把母亲那套哄我的方法学了过去,二老如今夸奖孩子的方式如出一辙 。作为一名资深的“受夸人”,我自然很清楚这些夸奖到底有没有作用 。幼儿园的时候,绘画是我的主要特长,水平可能略高于同学们那么一点,经常被老师、父母和同学的家长夸奖 。但是到了快上小学的时候,这些夸奖就不太能引起我的兴趣了 。有时还会迷惑:为什么我觉得画得不好的画作也会被夸奖 。
我对绘画的兴趣,没有随着不间断的夸奖而提高,反而有所懈怠,逐渐对去少年宫学绘画失去了兴趣 。夸奖无效,但不夸还不行 。画完画后如果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在我心里就感觉好像有什么“流程”没走完一样 。如果得到的不是夸奖而是建议,还会感到非常的失落 。类似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 。身边的同事、朋友中,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有着相同的感受 。
除去对孩子的喜爱,很多家长夸赞孩子是因为深知“赏识教育”的益处,才常常会用夸奖的方式来激励孩子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心理学家,也对夸奖孩子的益处多有着墨 。清代思想家、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1842—1910)也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
可是为什么家长的夸奖会逐渐失效?如何夸奖孩子才能具备持续性的激励效果呢?也许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无节制的夸奖和“赏识教育”的区别 。“赏识教育”≠“夸奖”夸奖和赏识,都是一种情绪上的激励 。通过情绪上的满足,让孩子保持愉悦的学习心境,使感知、记忆和思维维持良好的活动状态 。进而激发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强化学习的效果 。
虽然从情绪掌控的角度来看,二者的目标有类似之处,但是涵盖范围却大不相同 。通常情况下,我们夸奖孩子,主要来源于孩子已完成的事项 。单纯地以结果为导向,形式上单一、重复,只能满足孩子期盼得到肯定的情绪 。可是情绪的刺激也会有“边际效应” 。边际效应(Marginal utility)是指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单位产出或收益的增量反而会逐渐减少 。
换言之,当增加的投入超过某一临界水平后,每一个新增单位的投入,换来的产出量会逐渐下降 。“边际效应”最初只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而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通过大量的统计研究证明,它同样适用于人的心理 。也就是说,当单一的奖励形式不断增加,成为了孩子不可或缺的习惯后,没有“新意”的夸奖反而可能会是饮鸩止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