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的发展和分类

  好吧,今天总结一下IDC的前世今生 。
首先说下发展历史:
如同互联网的发展,数据中心也是源起于国外 。
十九世纪60年代,大型机时期出现的重要数据的灾难备份中心可以说是IDC的雏形 。1996年,美国的Exodus公司提出了“IDC”的概念 。该主要为企业用户提供机房设施和带宽服务 。在国内,1996年中国电信在业内率先开始为用户提供托管业务和信息港服务 。可见这方面中国并未落后太多 。
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互联网在国内市场快速发展,催生了大量的企业上网需求 。2000年前后,IDC概念随互联网传入我国并迅速普及,掀起了数据中心建设热潮 。新千年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各主要行业信息化建设日趋成熟,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数据中心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至2016年,中国IDC市场规模增长接近7倍,年均增长达到39.19% 。可以说是螺旋上升 。
一句话总结就是,IDC作为互联网的基础设施,随同互联网一起从海外来到中国,并经历了20年左右快速的发展 。
然后是现状:
【IDC的发展和分类】截至2017年,国内在使用机架166万架,数量1844个 。规划在建107万架,数量463个 。2017年中国IDC市场规模已达到650.4亿元 。其中传统IDC业务收入78.8%,云服务收入21.2% 。东部一线城市数据中心饱和,利用率达到60%以上 。中西部地区正在迅速发展 。
一句话总结就是,北上广深已经在限制IDC的新建了,而广袤的二三四五六X线城市及西部还有大量的需求和发展 。
最后展望下未来:
1.宏观发展方面:随着5G、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IDC产业将持续高速发展,到2020年到达1500亿规模 。同时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向西部以及北上广深周边城市转移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种国际巨头也将加快进入中国市场 。
2.微观技术方面:数据中心的IT设备性能和速度迭代将持续 。同时新建数据中心的体量更大、功率密度也更大 。未来的趋势是数据中心的供电架构将简化、制冷模式液冷取代风冷、模块化定制化取代传统标准机柜、同时DCIM等智能管理系统的应用、智能运维机器人的应用也未来可期 。
结束之前再总结下分类:
1.按照规模分类:
将数据中心的建设规模分为三类:中小型数据中心、大型数据中心以及超大型数据中心 。
中小型数据中心是指规模小于3000个标准机架的数据中心;
大型数据中心是指规模大于等于3000个标准机架小于10000个标准机架的数据中心;
超大型数据中心是指规模大于等于10000个标准机架的数据中心;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数据中心的数量超过5万个,总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 。3000个机架以上的中等及大型数据中心占比3% 。大概1500个 。
2.按照可靠性等级划分:
1)中国标准GB50174《数据中心设计规范》将数据中心分为A、B、C三级 。
A级为容错型,在系统需要运行期间,其场地设备不应因操作失误、设备故障、外电源中断、维护和检修而导致电子信息系统运行中断 。
B级为冗余型,在系统需要运行期间,其场地设备在冗余能力范围内,不应因设备故障而导致电子信息系统运行中断 。
C级为基本型,在场地设备正常运行情况下,应保证电子信息系统运行不中断 。
2) 国外TIA942标准将数据中心分为4个等级 。
T1 数据中心:基本型,这类数据中心使用单一路由,没有冗余设计 。
T2 数据中心:部件冗余,还是使用单一路径,增加部件的冗余 。
T3 数据中心:在线维护,拥有多路路径,设备是单路,T3 机房应可以方便升级为 T4机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