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以圆月为标志,寄寓着中华儿女团圆的梦想,积淀着中华儿女团圆的心理诉求 。花好月圆之夜,就是亲人团圆之时 。从天上的月亮联想到人间团圆,这是人民特有的思维方式 。
每当中秋时节,金桂飘香,花好月圆,人们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 ,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寄托情怀,更多地赋予了情感色彩,给人以甜美至纯的心灵感受 。
中秋节的历史:
史书记载 , 早在周朝 , 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
一般人认为,中秋节始于唐宋,盛于明清,但是,从宋代开始一直到清代末年 , 尽管有许多关于中秋节庆祝活动的记载,但那时的中秋节更像是达官显贵和市民阶层的一种娱乐和游艺活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民间节日 。
【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其实,中秋节正式成为一种全国性节日的,是在辛亥革命后 。民国初期 , 北京政府在强令改用公历纪年之后 , 开始确定并推行了一批法定节假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