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为两个梦想奋斗 为梦想奋斗的名人事例

中新社长沙5月22日电 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 一生为“两个梦想”奋斗
中新社采访人员 白祖偕 邓霞 刘双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2日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这位自称“90后”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生都在为其广为人知的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不懈奋斗 。

一生为两个梦想奋斗 为梦想奋斗的名人事例

文章插图
1930年出生于北平(北京的旧称)的袁隆平,年少时跟随父母颠沛流离,动荡的生活令他在心里埋下奋发图强的种子 。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 。“看到农村的贫穷落后,我是有点雄心壮志的,想要改造农村,为农民做点实事 。”
当时人们普遍吃不饱的局面,让身为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袁隆平感到自责,并深切体会到“民以食为天”的含义,这也让其“改造农村”的志向有了明确目标: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 。
水稻是湖南主要农作物 。袁隆平自1960年开始进行水稻种植试验,从此为解决粮食增产问题持续奋斗了半个多世纪 。
1966年,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提出通过培育水稻“三系”(即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复系),以“三系”配套的方法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思路,由此拉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
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代表湖南省水稻雄性不育系研究协作组作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发言,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此后,杂交水稻先在湖南推广,后在中国遍地开花结果,水稻平均亩产也一路“飙升” 。
1996年,原中国农业部提出超级稻育种计划 。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产量 。目前,超级稻计划的五期目标已经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 。第三代杂交水稻早晚双季稻平均亩产也于2020年在湖南衡南县突破1500公斤 。
一生为两个梦想奋斗 为梦想奋斗的名人事例

文章插图
袁隆平(资料图) 中新社采访人员 刘双双 摄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践行者,袁隆平曾回忆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让“科学的春天”到来了,他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科研经费逐年增多;同时,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给育种科研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让大家吃饱还要吃好,吃出品质、吃出健康 。
【一生为两个梦想奋斗 为梦想奋斗的名人事例】为此,由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从过去强调产量,向兼顾绿色优质目标转变 。2017年参与“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的30多个品种中,优质稻占比超过30%,其中不少品种的米质已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
“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是袁隆平一生的梦想 。前者是其真实梦境——他和助手坐在扫帚那么长的稻穗下乘凉 。这一梦想随着不断高产的超级稻逐渐成为现实 。
后者则是希望超级稻走出国门 。“全世界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的稻田,如果其中一半种上了杂交稻,每公顷增产2吨,每年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5亿人口 。”在袁隆平看来,发展杂交稻将会有效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 。
一生为两个梦想奋斗 为梦想奋斗的名人事例

文章插图
袁隆平(资料图) 中新社采访人员 杨华峰 摄
1979年,袁隆平应邀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的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其题目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这是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取得的成果首次向国际社会公开 。会议上,各国专家公认,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已居世界领先地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