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亲子关系僵硬怎么办


父母和孩子亲子关系僵硬怎么办

文章插图

亲子沟通的“七个金句”!给孩子叛逆“降温” 。 每天不是“手痛”就是“眼睛痛”, 找各种借口, 这位妈妈给我描述了孩子第一次说手痛时的情形 。
【父母和孩子亲子关系僵硬怎么办】那一天, 她陪女儿在钢琴老师那里练琴, 上课过程中, 女儿在座位上扭来扭去, 还总是起身喝水, 好几次被老师提醒 。 钢琴课上完后, 女儿说:“妈妈, 我手指痛, 能停一段时间吗?” 这时妈妈突然想到, 自己为了女儿辞职在家, 女儿却如此不上心, 便很不高兴地回应:“你能不能不要那么懒?我给你花了多少钱?陪你浪费了多少时间?”孩子便不再说话 。
到了第二天, 女儿不仅说“手痛”, 还说“眼睛痛”, 这位妈妈跟我说:“每天都会不舒服, 谁信呢?”孩子后来还说, 不仅“手痛”、“眼睛痛”, 还“头痛”, “肚子痛”……
我问:“第一天时, 你有没有看她的手呢?”那位妈妈说“没有, 小屁孩就是懒”……
大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想法, “替代”孩子们的想法, 多少孩子就是这样被自己的父母“推开”的呢?有时候, 小朋友因为不能得到父母的理解, 便会故意唱反调, “坏孩子”就越来越多了 。 所以说, 父母愈反对, 孩子愈叛逆 。
美国加州大学Kristin Hansen Lagattuta等人曾经有一项研究, 研究者找来了60个小朋友, 年龄在4-7岁间, 要求小朋友对父母的一些“规定”做表态, 这些“规定”涉及小朋友日常的事情, 包括交什么朋友、穿什么衣服、玩什么玩具等 。 结果表明, 当父母越无视孩子内心, 总表达反对, 他们的孩子会越叛逆 。 这被人称为“亲子沟通黑规律” 。
想起了国外的一部影片, 记不起名字了, 有这样的一个小场景:
有一位英国的小男孩急匆匆从房间走出来, 打算赶校车上学, 妈妈发现孩子忘记系领带了 。 因为英国一些比较英式的学校, 会要求孩子上学时穿小西装和打领带 。 这时妈妈把儿子叫住了:“小绅士, 你看看你身上有没有忘记什么?”
小男孩低头一看, “呀!忘记领带!”小男孩赶紧跑回房间, 对着镜子系好了领带, 再赶了出来 。
妈妈看到急匆匆但已经系好领带的孩子, 也没忘记跟孩子说:“太棒了, 谢谢你, 宝贝!”
而小男孩也一边跑一边笑着说:“也谢谢你, 妈咪!”
所以, 什么是良好的亲子沟通方式呢?
英国的父母以“英式沟通”出名, 他们常常不喜欢批评孩子, 而是习惯善意的提醒 。 他们大概懂得, 粗暴的沟通会带来孩子的反感和对抗 。 当孩子在失误行为上纠正后, 父母会对孩子说“谢谢” 。 相比之下, 如果父母采取这样的沟通:“你怎么又忘记系领带?”孩子可能会下意识地反抗:“我就是忘记了, 咋滴?”这显然不是合格的沟通方式 。
幼儿说经常提及, 最理想的亲子沟通关系, 应该是父母带着同理心跟孩子说, 孩子在温暖的氛围下与父母轻松沟通, 孩子常常能变得快乐和饶有兴致 。 这便是沟通心理学者马歇尔·卢森堡所说的, 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 就越能够听到别人的声音, 也是我们大多数人常常说的“换位思考” 。 当父母带着同理心, 关注孩子的内心, 把自己置身于孩子的角度, 能轻易地体会和想象出孩子行为的因果关系 。 在这种前提下, 父母便对孩子有更多的理解, 也不会轻易引起沟通冲突 。 倘若父母以自己为中心, 粗暴地与孩子沟通, 甚至给孩子贴上“粗心”、“差孩子”等负面的批评标签, 一定会引起孩子的反抗, 带来亲子冲突 。 即使那些性格内敛的孩子, 也会对这样的父母产生怨恨 。 毫无疑问最终会妨碍孩子跟父母沟通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