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笼草的功效与作用

猪笼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 , 原产于热带地区 , 是非常有名的食虫植物 。 它不从土壤中吸取营养 , 而是靠它自己独特的捕虫器捕捉昆虫来生存 。 在它长椭圆形的叶片末端 , 有一个小小的瓶状叶笼 , 这就是它的捕虫器 。

猪笼草的功效与作用

文章插图
猪笼草的功效与作用-猪笼草对家居环境的影响
猪笼草的介绍
猪笼草是猪笼草属全体物种的总称 。 其属于热带食虫植物 。 猪笼草拥有一个独特的吸取营养的器官——捕虫笼 , 捕虫笼呈圆筒形 , 下半部稍膨大 , 笼口上具有盖子 。 因为形状像猪笼 , 故称猪笼草 。 在中国海南 , 其又被称作雷公壶 , 意指它像酒壶 。 猪笼草因原生地土壤贫瘠 , 而通过捕捉昆虫等小动物来补充营养 , 所以其为食虫植物中的一员 。
猪笼草是一种植物 , 它头部有一个笼装的带 , 里面有黏液吸引小昆虫 , 当有小昆虫进入时 , 笼会关起来 , 猪笼草用黏液把小昆虫消化掉 。
【猪笼草的功效与作用】有不少商人因祈求财源有如“猪笼入水”那样滚滚而来 , 发了财之后又能“袋袋(代代)瓶(平)安” , 所以给它们起了这样一个名字 。
猪笼草为多年生藤本植物 , 茎木质或半木质 , 有些野生植株可长达20米 , 攀援于树木或者沿地面而生 。 叶一般为长椭圆形 , 末端有笼蔓 , 以便于攀援 。 在笼蔓的末端会形成一个瓶状或漏斗状的捕虫笼 , 并带有笼盖 。 猪笼草生长多年后才会开花 , 花一般为总状花序 , 少数为圆锥花序 , 雌雄异株 , 花小而平淡 , 白天味道淡 , 略香;晚上味道浓烈 , 转臭 。 其观赏性无法与捕虫笼相比 。 果为蒴果 , 成熟时开裂散出种子 。 猪笼草对水分的反应比较敏感 。 猪笼草在高湿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 , 生长期需经常喷水 , 每天需4~5次 。 如果温度变化大 , 过于干燥 , 都会影响叶笼的形成 。
猪笼草为附生性植物 , 常生长在大树林下或岩石的北边 , 自然条件属半阴 。 夏季强光直射下 , 必须遮荫 , 否则叶片易灼伤 , 直接影响叶笼的发育 。 但长期在阴暗的条件下 , 叶笼形成慢而小 , 笼面彩色暗淡 。
猪笼草的功效与作用
猪笼草食虫草本 , 高1.5m 。 叶片椭圆状矩圆形 , 长9-20cm , 上面几无毛 , 下面沿中脉附近被蛛丝状柔毛 , 侧脉约6对自叶片下部向上伸出 , 近平行;卷须长2-16cm;食虫囊近圆筒状 , 长6-12cm , 粗1.6-3cm , 盖近圆形或宽卵形 , 有2纵棱 , 棱上通常生缘毛;叶柄半抱茎 , 长2-6cm 。 花红色或红紫色 , 雌雄异株;总状花序长20-40cm , 被长柔毛;萼片4 , 狭倒卵形 , 长4-7mm , 外面被柔毛;花瓣不存;雄蕊柱比萼片稍短 , 花药16-20 , 密集呈球状;雌蕊子房4室 , 椭圆形 , 花柱短 , 柱头4裂 。 蒴果长15-30mm , 萼片宿存 , 熟后开裂为4瓣果 。 种子丝状 , 两端尖 , 长达12mm , 花期4-11月 。 果期8-12月 。
性状鉴别本品为干燥的茎、叶 , 尤以叶先端之囊状体为主 。 叶片纸质 , 完整叶片展平后长圆形或披针形 , 上表面灰褐色而紫晕 , 叶脉清晰 , 下表面暗棕色;主脉凸出延长成卷须 , 约与叶等长 , 卷须先端连一囊状体;囊状体多已压扁 , 囊先端连一囊盖 , 外表面棕褐色至棕黄色 , 较皱缩 , 内表面红棕色至黄棕色 , 平滑 , 密布腺点 , 囊的底部常残存昆虫尸体碎片 。
功效:肺燥咳血;感冒咳嗽;百日咳;黄疸;痢疾;尿路结石;亦可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病;糖尿病;疮疡痈肿.
1.《陆川本草》:消炎 , 解毒 , 行水 , 治水肿 , 痢疾 , 疮痈 , 溃疡红肿 , 虫咬伤 , 并治跌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