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年味儿初二作文

年究竟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我想,年首先是精神的 。 它决不是民族年度的服装节与食品节 。 而是我们民族一年一度的生活情感的大爆发,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大团聚,是实现梦想的大表现 。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家乡的年味儿初二作文 ,欢迎阅读 。
【篇一:家乡的年味儿】
春去春又来,又到了过年的日子,每家每户都忙碌了起来,当然,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身为东莞人,自然会懂得一些东莞的过年风俗 。
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祭灶的日子,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非常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 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 在这一天,灶王爷就会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 。 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 由此就有了“送灶”的仪式 。 在这一天,我们家就会烧香拜佛,在桌子上摆上许多小吃,像糖冬瓜之类的 。
腊月二十四就要贴对联了,在这一天,我们家都会将准备好的对联贴上,其实不止是对联,还有在房子的各个地方贴上写有“老少平安”、“招财进宝”等等的或红或橙的字条 。
腊月二十八则是大扫除,在这两天里,一家大小都行动起来,将家里里里外外的打扫干净,迎接新的一年 。 孩子们在这一天都特别开心,因为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 。
【家乡的年味儿初二作文】除夕夜,每家每户都团圆在一起,一起吃着年夜饭,等待着新年的钟声响起 。 这一夜,是多少子女回家的夜,是多少为生活外出奋斗的人们,享受幸福的夜……
大年初一,我们早早的起床,放鞭炮,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 。 按照书上说的,一出门向什么方向出发,出门行大运,接着就去喝茶,中午那顿大概是不吃的,这一天,孩子们是最开心的了,他们可以收到爸爸妈妈与亲朋好友的红包,这一天的红包大概也是最多的,因为我们都会到处去拜年 。
大年初二,就是开年了,这一天也少不了的放鞭炮,虽然现在禁止放烟花爆竹,但人们违背不了习俗 。 也把大门大开,在门前放一桌的食物,旁边还放凳子,据说是给逝去的祖先吃的 。
到了正月初八左右,家里都把剩菜倒在一起,再用糯米粉与水弄成丸子,与剩菜一起煮,叫做“咸圆”,这应该是他们处理剩菜的最好的方法了 。
元宵节,这是过年的最后一天,家里煮元宵,吃元宵,有花生味的,还有芝麻味的,到了晚上,孩子们与爸爸妈妈一起,把过年期间收到的红包都拆开,看看都收到了多少,这或许是孩子们最期待的了 。
这是我们家乡的过年,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好像越来越感觉不到过年的气氛了,我们都希望,过着最有气氛的年,心里奔放着一朵朵希望的花 。
【篇二:家乡的年味儿】
春节期间,人们一般要走亲戚,回老家,于是,我就跟爸爸妈妈回了老家河南,先去爸爸老家三王庄,再去妈妈老家洛阳 。 23号我们和其他几个人加行李,满满当当地驾车去了 。
经过一整天的颠簸,来到了河南新乡三王庄 。 到家时已是深夜9点多了,一进卧室就看见了我的奶奶——我爸爸的妈妈 。 她穿着棉袄,正在暖炉旁暖手,一见我来了就非常激动地笑了笑,操着满是河南味的方言示意我也暖暖手,一路上天非常冷,我就坐下来了,她便问我长问我短,我都一一回答了,有些听不懂的我便找驰哥帮忙 。 晚上,昌昌来了,他比我大一点,一见我便热情地带我出去放炮,老家的炮不想城里的那样好,小店的炮非常单一,大一点的店也没有什么好看的花炮,都是响炮,可我玩的津津有味,因为这里的人十分好客,虽然生活节奏慢,但却非常令非常多人羡慕 。 第二天,我上午十一点起床去走亲戚,大半的人我那时是没有什么印象了,但每到一家都是笑脸,非常温暖 。 有一次竟被强迫吃了两次晚饭,使我一连一整天吃不下东西 。 26号还是27号,我去了洛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