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经历 苏轼的经历是什么( 二 )


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 。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 。
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
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

苏轼的经历 苏轼的经历是什么

文章插图
被贬黄州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 。
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
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
东山再起
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 。
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 。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 。
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 。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 。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 。
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
筑建苏堤
元祐四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
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 。
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 。
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 。
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 。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 。
年近6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 。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 。
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 。如今,这条苏堤在惠州西湖入口处,像一条绿带,横穿湖心,把湖一分为二,右边是平湖,左边是丰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