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翻译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的翻译( 二 )


14、休:停留 。
15、书:书法 。
16、晚乃善:到晚年才特别好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书初不胜 庾翼、郄愔,及其暮年方妙 。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 。”
17、盖:大概,副词 。
18、以精力自致者:靠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 。致,取得 。
19、及:赶上 。
20、岂其学不如彼邪:是不是他们学习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呢?岂,是不是,表示揣测,副词 。学,指勤学苦练 。
21、则学固岂可以少哉: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则,那么,连词 。固,原来,本 。岂,难道,表示反问,副词 。
22、深造道德:在道德修养上深造,指在道德修养上有很高的成就 。
23、州学舍:指抚州州学的校舍 。
24、教授:官名 。宋朝在路学、府学、州学都置教授,主管学政和教育所属生员 。
25、其:指代墨池 。
26、因以及乎其迹:因此推广到王羲之的遗迹 。
27、尚之如此:像这样尊重他 。尚,尊重,崇尚 。
28、仁人庄士:指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 。
29、遗风余思: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 。余思,指后人的怀念 。余,也是“遗”的意思 。
30、被于来世:对于后世的影响 。被,影响 。
31、何如哉:会怎么样呢?这里是“那就更不用说了”的意思 。
《墨池记》赏析此篇名为《墨池记》,着眼点却不在“池”,而在于阐释成就并非天成,要靠刻苦学习的道理,勉励学者勤奋学习 。以论为纲以记为目,记议交错,纲目统一,写法新颖别致,见解精警,为难得的佳作 。
开头,大处落笔,以省险的笔墨,根据荀伯子《临川记》所云,概括了墨池的地理位置、环境和状貌:“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此处叙述墨池的处所、形状和来历,可谓简而明 。
然后,又根据王羲之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指出墨池得名由来 。有关墨池传说,还有诸说法 。
接着发为议论,先用揣测语气含糊认可“故迹”,他略记墨池的处所、形状以后,最后说明写作缘由,并借“推王君之心”,提出“勉其学者”学习“仁人庄士”的写作目的 。谈书法是“题中”之意,而谈“道德”,谈“仁人庄士之遗风”永垂后世,则属“题外”之意 。
全篇因物引人,由人喻理,又据理诲人,逐层深入,说理透辟而态度温和,颇见长者开导后生的儒雅气度 。文章一面叙事,一面议论 。借事立论,因小见大,言近旨远,十分切题 。文中用了不少设问句,而实际意思是在肯定,因此话说得委婉含蓄,能引人深思 。
《墨池记》创作背景【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翻译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的翻译】墨池在江西省临川县,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 。相传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池边习字,池水尽黑 。曾巩钦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1048)九月,专程来临川凭吊墨池遗迹 。州学教授(官名)王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此篇散文《墨池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