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老教授的植物园 二十年前的北京植物园

“书太生气了 。”
95岁的熊继华老人回忆起15年前修建珍稀植物园,拍着沙发感慨万千 。
2002年,这位已经80岁高龄的西南农业大学退休植物学教授,在成都南郊中和镇租了约30亩地,栽培了30多种珍稀濒危乡土植物,试图完成他人生中最后也是最大的愿望 。

95岁老教授的植物园 二十年前的北京植物园

文章插图
十五年过去了,这棵植物园的树已经变成了一片森林 。该报采访人员赵萌摄 。
“每一株珍稀植物都是一座金山,”熊继华常常感慨,“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 。”
他最初的想法是引进一些珍稀植物,研究它们的生长习性,然后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推广到绿色市场,这样就可以大面积种植,既有效保护了珍稀植物,又能使园林可持续发展 。
但事与愿违 。虽然树变成了森林,但是15年来园里总是入不敷出 。更让他担心的是,树木的生长速度赶不上建筑 。1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 。但随着城市的扩张,高层建筑也在逐年逼近 。现在,拔地而起的楼房和密如蛛网的道路环绕着这个小花园 。
“我当时没想别的,只想保护这些植物 。”熊继华告诉本报(www.thepaper.cn),他现在无法太担心,他已经把它给了他的儿子 。
杨,园林绿化专家,帮助熊继华推广一些树木 。他说,园林部门也使用了这些稀有植物,但很难平衡成本 。"培育一种稀有植物肯定不同于培育一种普通植物."
杨说,一些专门做园林生意的商人,会选择市场上认可度高的常见树种,“按市场规律办事” 。像熊继华这种培育珍稀濒危植物的情况,精神上是可贵的,这些植物也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但要把它们推广到绿化市场,“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不是我们让人家用的” 。
中和镇街道办事处主任高建告诉本报,根据成都市的相关文件,这块土地已被指定为建设用地 。这个园子要拆迁的话,按照青苗和地上附着物的标准补偿 。政府不负责找搬迁地,“苗还是他们的” 。
高建说,几年前,有关部门曾与熊开洪讨论过搬迁事宜,但由于搬迁只能参照青苗及地上附着物补偿方案进行,无法顾及植物的珍稀或濒危性质,双方存在分歧,没有结果 。他说,政府尊重老教授的职业,一直在积极处理 。“如果他们想谈,随时可以来找我 。”
植物园,“钉子户”
在成都南郊中和镇,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在密集的建筑和公路之间显得格外醒目 。
再仔细看,临淄和中铁城一个叫金南汇的小区,就隔着一道围墙 。围墙这边,是现代化的高档住宅区,人车来往;另一边,几间简易平房掩映在树林中,看守这座花园的工人就住在那里 。
栅栏一角开了一个小门,可以看到里面凌乱的农具和绿荫,仿佛是另一个世界 。问了问林子里的老板,楼下的包子店老板说“好像是钉子户” 。
这不是钉子户,而是熊继华毕生心血的结晶 。
秋天,花园依然生机勃勃 。西瓜树上挂满了绿色的果实,层层叠叠,像撑开的伞;香椿和六安的果实已经变红,而南川菠萝的珍贵果实则在一个月前落在了地上 。工人们收集了种子,重新培育了数百棵幼苗 。低低的树荫下,各种鸢尾花泛着绿光 。
95岁老教授的植物园 二十年前的北京植物园

文章插图
2017年春节,熊继华在花园里拍了一张照片,感觉“树自己都长这么大了” 。
80岁的时候,熊继华开始筹建珍稀植物园,让很多人大吃一惊 。但他的儿子熊开洪觉得这是关系到父亲终身利益的事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