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呼夏元吉的名字 夏原吉( 三 )


这就是政治家的韬略 , 表面上他处处受制于人 , 可正是他这种低调内敛的性格 , 对老爹来说有安全感 , 对大臣们来说有亲近感 , 你甩都甩不掉他 。再看朱瞻基 , 人家虽然年轻 , 但道行绝不浅 。比如平定朱高煦叛乱时 , 杨荣劝他御驾亲征 。朱瞻基本不想去 , 夏原吉一句“独不见李景隆已事耶”?就立刻让他读懂了其中的含义 , 并决定亲自上阵平叛 。
有时候不是皇帝身边缺好帮手 , 而是有的皇帝不能用好帮手 。其三 , 相对于朱棣的帮手 , 朱高煦一伙更像山大王 。我们承接夏原吉的“独不见李景隆已事耶” , 来说说朱高煦身边的人 。夏原吉的意思是:皇上啊 , 你不能忘了 , 当初靖难之役是谁背叛了朱允炆打开了城门——李景隆 , 建文帝最信任的人 , 正是他两面三刀 , 暗中卖主求荣 , 才毁掉了建文帝 。
朱瞻基立刻明白了:原来朝中的武将们 , 有一批骑墙派!朱高煦毕竟是从战场上杀出来的 , 在军中有一定的根基 。自己刚刚坐上皇位 , 在军中并没有广布恩泽 , 假如把平叛的责任交给别人 , 骑墙派们很可能临阵倒戈 , 投进朱高煦的怀抱 。要真是那样的话 , 形势真的就被朱高煦逆转了!朱瞻基身边有夏原吉、杨荣、杨士奇这样的明白人 , 让他避开了各种陷阱!朱高煦呢?他身边有这样的高参吗?很遗憾 , 没有!朱棣当初成功就是靠自己一身武功吗?且不说朱棣个人的政治才华远胜于朱高煦 , 就一个黑衣宰相姚广孝大和尚这种能搅动天下的战略家 , 估计朱高煦都意识不到 , 他才是靖难之役的灵魂 。
《明朝那些事儿》为什么对大明管家夏原吉没怎么介绍?

高呼夏元吉的名字 夏原吉

文章插图
先看下史上对夏原吉的记载: 夏原吉(1367~1430年) , 字维喆 , 湖南省湘阴人 , 明初重臣 。祖籍德兴 , 早年丧父 , 遂力学养母 。以乡荐入太学 , 选入禁中书省制诰 , 以诚笃干济为明太祖朱元璋所重 。建文帝时任户部右侍郎 , 后充采访使 。任内政治清明 , 百姓皆悦服 。靖难之役后 , 明成祖即位 , 委以重任 , 与蹇义并称于世 。明成祖后 , 相继辅佐仁宣之治 , 政绩卓越 。
明宣宗宣德五年卒 , 年六十五岁 , 赠太师 , 谥忠靖 。再分析作者对夏原吉的描述为什么不多 , 明朝那些事这本书 , 主线主要是围绕着明朝历代皇帝进行幽默的叙述 , 对其他臣子的描述主要聚焦在一线的重臣 , 二三线臣子本身缺乏贡献和话事亮点 , 所以对二线三线的臣子描述原本不多 , 我想夏原吉在作者眼里 , 属于二三线臣子 , 他的描述重点不在这里 。
《尚食》的真实历史:明宣宗“废后” , 真是因为爱情吗?
高呼夏元吉的名字 夏原吉

文章插图
【高呼夏元吉的名字 夏原吉】皇帝的生活中不会有真正的爱情 , 有的只不过是"谁能够替朕生儿子" 。老话说"不孝有三 , 无后为大";老话还说"母以子贵";如果在古代 , 普通老百姓家里的男人没有儿子是可以纳妾的;皇帝没有儿子 , 当然可以"废后"了!比如说武则天 。明宣宗"废后"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生儿子" 。不过 , 明宣宗的第二任皇后同样没有生儿子 , 《明史》中说他"阴取"(实际上就是偷)其他宫女所生的儿子谎称是自己"亲生" , 所以能够巩固其皇后的位子 。

推荐阅读